第一段解析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像我”独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济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实在大不一样。“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在北中国的冬天”这一修饰语也十分重要,因为温晴的天气是许多地方都有的。而“在北中国的冬天”中隐含了“理应是寒风刺骨、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显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可贵。这一段四句话,三组对比。第一句用北平冬天几乎天天刮大风和济南冬天的没有大风对比。作者不直接说“北平几乎天天刮大风”,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说,“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这样既使得语言生动,显得情真意切,同时也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济南的冬天却没有大风,这真是奇迹了。”第二句用伦敦冬天的多雾和济南冬天的天空晴朗无云对比。作者也是从自己的感受角度写的,为了避免用语重复,作者把“奇迹”换成了“怪事”,其中自然也隐含着“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真是怪事了”的意思。第三、四句就进入天气的对比了,作者用热带的毒日、十分响亮的天气和济南冬天的温晴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温晴。正因为济南的冬天是“奇迹”,是“怪事”,它“温晴”,所以作者称赞它“真得算个宝地”。“真”在这里是的确、实在、应该的意思。
“温晴”是贯串全文的主线。下文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都是紧紧扣住这一天气特点来写的。
第二段解析
第2段用“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一句过渡,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
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从上方俯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有山有水”一句起着总体结构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本段以下部分和第3、4段都是写山的,第5段是写水的。“晒”、“睡”、“醒”这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阳光”“暖和”紧扣了“温晴”。“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在面对面地征求意见;口气是征求意见,实际饱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紧接着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作者仍然从上方俯瞰,描写了济南的地理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这里的“整”和“缺”字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作者意在强调前者,因为“缺”的只是“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一句中的“特别”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再次强调了“在冬天”.这就隐含了这一圈小山可以挡住冬天呼啸的北风,保持气温的作用。“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调。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这一段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住笔,又写了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
因为冬天气候温暖晴朗,所以人们的表情“面上含笑”;因为小山像摇篮,温暖舒适,所以人们感觉“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因为度冬如春,所以产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和“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的幻想;因为冬天这样慈善,所以就是这点幻想—时不能实现,人们的心情也“并不着急”。这些描写又都是紧扣住“山”来写的:写表情紧承“小摇篮”而来,写感觉是看到了“那些小山”,写两个“也许”的幻想是“由天上看到山上”,写心情则是总结上文。“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谦和。这里把济南的冬天当做人来写,表现了济南冬天给人的感受。这一层的描写之中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上文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这一层写济南人的感受,二者互补,更使人感到真实、亲切。第三段解析第3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小”字(“小”是由“温晴”决定的),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
山上写矮松。山是小山,雪是小雪,松呢,是“矮”松,这就使得整个画画比例非常和谐。一个“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因为是小雪,所以只有树尖上积了一小堆白雪,而“顶”字中既有“在树尖上”。又有“一小堆”的意思;“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护士)”的比喻,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是戴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帽。帽子往往突出在头的顶部.好像是“顶”在头上似的,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这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山尖是山的最高部位,它和蓝天相接,所以写它们的色彩。“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山坡上写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和由此产生的联想。“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小雪”的杰作,因此山坡上就出现了“—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白的是雪色,暗黄是草色,“暗”字非常准确地绘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区别。秋天刚枯萎的草色彩是金黄的。随着天气的变冷,枯草就逐步失去了光泽。由金黄变成了“暗黄”。这里的“暗”是色彩不鲜艳、没有光泽的意思。一个“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看着看着”以下是联想,“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这—联想与第2段两个“也许”的幻想照应,表现了对春天的憧憬。
山腰着重写光和色。“光”是写“快日落”时的阳光.“色”则写出了色彩的变化。“微黄”的阳光“斜射”在白雪上,就露出点粉色。这里的色彩和上文的“青黑”“白花”“蓝天”“银边”“暗黄”等的描写,更增添了诗情画意。
“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一个“羞”字,不仅画出了雪景的“色”,与“粉色”相贴切,而且绘出了雪景中的情和内在美。
最后一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用与老天商量的语气,说怕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太”字。赞美之情全出。第四段解析第4段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是远眺。在这幅画里,远山是背景。两个“卧”字用得尤为传神。“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句,更增添了“这是张小水墨画”的真实感,“也许”表示不很肯定,却肯定了这实在是一幅画。
第2~4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五段解析
第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先着力渲染“绿”,一连用了五个“绿”。一个写绿萍,四个写水藻。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冒着点热气”的“点”字用得十分准确。“点”字扣住济南冬天的“温”写的。冒热气,但只是一“点”,这就是“温”。如果去掉“点”,变成“冒着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水也不忍得冻上”拟人的方法,把水写得脉脉含情。
“看吧”从天上到水面,由河水的清亮、水藻的绿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蓝汪汪。用空灵的蓝水晶来比喻,字里行间透出赞美喜爱之情。
济南的冬天中肌肤可以换成皮肤吗
1、本段文字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的?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把“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中的“顶”换成“覆盖”好不好?谈谈理由。
3、结合想象,你认为文段中“更美的山的肌肤”指的是什么?简述理由。
4、“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里的“就是”是什么意思?“秀气”二字又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5、文中括号内应填的标点符号是
6、文段第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7、解释下列词语在文段中的意思。
8、文段中两个加点的“它们”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
9、指出作者描写景物的观察角度。
10、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用原文回答。
11、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12、“小摇篮”比喻 ,作用是
13、文段中画线句子说明了济南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14、若用平实的语言概括加横线的这句话,应是:
《济南的冬天》阅读题答案:
1、“妙”字。空间顺序安排。“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上”。
2、“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形象感动态感强。用“覆盖”则与小雪不吻合。
3、“更美的山的肌肤”指的是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理由:叫你希望看见满山的花草,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憧憬和期望。
4、“就是”是“仅、只”的意思。“太秀气”采用拟人的修辞写法,写出了冬天济南山的美丽和娇弱,流露出作者的爱怜之情。
5、略
6、承接上文。
7、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对人关心,富有同情心。
8、前一个指济南的山山水水,后一个指这一圈小山,
9、先俯视,后仰视。
10、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11、运用拟人方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12、围着济南的一圈小山。把一圈小山写得如慈母般的温存、体贴、慈祥。
13、济南被一圈小山围住。
14、有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的冬天特别暖和。
1、本文作者抓住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响晴、温晴。对济南的留恋、喜爱。
2、用横线划出第1段的中心句。结合第1段内容,具体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这个中心句的。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
3、阅读第3段,回答:
A、用一句话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描写济南小雪后的美丽山色。
B、从语段中找出表明作者描写顺序的词语,并判断运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
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空间顺序。
C、划分本段的层次,并归纳各层的主要内容。
一层(第1句):赞美小雪后的山景美妙,引出后文对山色的描写。
二层(第2、3、4句):具体描写小雪后的美妙山色。
三层(最后一句):作结,感叹小雪的恰到好处,赞美小雪后的山色秀气。
4、本文作者善于用比喻,在文中,作者分别将阳光下的老城、雪后的山坡和村庄、冬天的济南比成什么?突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小摇篮(温暖舒适)、小水墨画(清新雅致、秀美典雅、秀丽如画)、蓝水晶(清澈明净)。
5、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语境义。
A、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
日光太强烈,极让人难受。
B、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气候温暖舒适,让人感到特别舒服。
C、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美而娇柔,受不住大雪。
6、赏析下列语句。
A、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运用拟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积雪在落日的照耀下慢慢溶化的情景,突出了济南小雪后的温暖。
B、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两个“卧”字,运用拟人,将小村庄和雪人格化,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雪后的山温暖怡人的特点,突出了雪后村庄的闲适、安宁。作者将雪后的山景比成一张“小水墨画”,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后山色的秀丽如画、古朴雅致,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山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C、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灵气,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水的温暖,更突出了“绿的精神”的美好、珍贵。 “照个影儿”,运用拟人,将垂柳人格化,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可以。《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最初发表于1931年4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文中肌肤有肌肉和皮肤的意思,是可以换的。标题“济南的冬天”,简洁阐明了地点,节令。老舍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本文来自作者[雪沫乳花浮午盏]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1343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雪沫乳花浮午盏”!
希望本篇文章《济南的冬天 课文解析》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第一段解析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