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陆羽论茶道
2、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唐.陆羽论茶起源和历史
3、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表敬意,以茶散闷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驱腥气,以茶立礼仪,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唐.刘贞亮论茶“十德”
4、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唐.卢仝《七碗茶歌》
5、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唐.皎然
6、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唐.张可久
7、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唐.白居易
8、从来佳茗似佳人。——宋.苏轼
9、茶本苦物,吃过却甘。——宋.朱熹
二、明清名人论茶
1、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明.徐渭论品茶
2、一人得其神,二人得其趣,三人得其味,七八人是名施茶,饮茶者愈众,则离品茶真趣越远。——明.陈继儒论饮茶
3、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明.张源论茶与水
4、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清.张大复论茶与水
5、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清.俞蛟论工夫茶
6、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蘧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清.袁枚品工夫茶
三、民国近代名人论茶
1、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民国.鲁迅论喝茶
2、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民国.周作人论喝茶
3、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民国.周作人论茶道
4、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民国.梁实秋论中国茶文化
5、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犹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了。——民国.林语堂论品茶
6、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民国.林语堂论中国茶文化
这一句名言是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
《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艺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作者——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733年出生,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茶圣陆羽
本文来自作者[问梅]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1069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问梅”!
希望本篇文章《名人论茶道经典名言》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陆羽论茶道2、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唐.陆羽论茶起源和历史3、以茶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