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夏商周至明清,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不同时期,选官制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夏朝的世官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部落首领或氏族贵族选举官员;商朝的世官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贵族选举官员;周朝的世官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贵族选举官员,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主要依据士人的才德、政绩而定官;征辟制是指在国家统一的组织下,由各级政府或私人推荐贤能之士而担任官职。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方式、标准、影响是什么?
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
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
所谓“征辟”制,也可以分为“征”和“辟”两类:
朝廷特征士人,为“征召”。例如《汉书》卷六《武帝纪》,汉武帝特征《诗经》专家鲁申公,是“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长官自行辟除士人,为“辟除”。如《汉书》卷七七《孙宝传》:“孙宝字子严,颍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郡吏。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
西汉之时,既有征召、也有辟除,二者可以合称“征辟”。东汉也是如此。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开九品中正制先导的是曹操唯才是举的主张。曹操曾三次发布求才令,他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来带兵打仗。这无疑是对当时强调德治和仁孝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冲击,也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大纠正。指导思想的改变,引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逐渐改变了东汉以来由门阀世族主持乡闾评议和控制选举局面的形势,从而为建立新的选举制度创造了条件。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就把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制度化了,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方式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5.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唐朝时期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
1、世卿世禄制: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2、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3、九品中正制:
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4、科举制: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在总结并吸取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的重要经验的基础上,才使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方国家,得以克服其官吏任用制度方面的种种弊端,逐渐建立起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较其过去先进得多的近现代文官制度。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
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本文来自作者[以彤]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1086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以彤”!
希望本篇文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夏商周至明清,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不同时期,选官制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夏朝的世官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