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包括的内容有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等。
而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另外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将其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并对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了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按空间分布和支配权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就是校外课程资源;还可以根据其他的角度划分为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纸质资源与电子声像资源等等。
由于划分标准多样性,定义也就不同。校内课程资源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也同样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包括的内容:
一、根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1、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校内人力人文资源,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比如学校的图书馆、文化长廊、实验室、校园环境等都属于校内课程资源。
2、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比如某小学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动手能力,与企业合作开发“手工陶瓷工艺品制作”课程资源,从空间上讲,这种课程资源属于校外的课程资源。
二、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素材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知识能多的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给学生,以及学生在教学中收获到的知识、经验等均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
2、条件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比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有时是交叉重叠的,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资源既是素材性资源,也是条件性资源。
三、根据性质,课程资源还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1、自然的课程资源具有天然性和自发性的特点,比如地形地貌、山川河流、碧海蓝天、天气等大自然的因素都属于自然课程资源。
2、社会课程资源具有人工性和自觉性。比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烈士陵园等建筑物属于社会课程资源。
四、根据存在方式,课程资源还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1、显性的课程资源是能够通过感官感知得到,可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比如教材、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2、隐性的课程资源是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如社会风气、师生关系、家庭氛围等属于隐性的课程资源。
本文来自作者[芸祎]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213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芸祎”!
希望本篇文章《课程资源包括哪些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课程资源包括的内容有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等。而校外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