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次超越而辩四谛者。但上来所说。诸无漏禅中。乃禅禅悉有四谛观慧。彼既明禅相。则隐理显事。从事以立名。是以虽有四谛观法。而不从谛得名。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见者。是以今更。次诸禅后。明四谛等八科慧行法门。此四通言谛者。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门。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须藉教诠理。今明教理不虚。故云审实也。若由因感果。则应先因而后果。今悉先果而后因者。教门引物为便。故皆先果而后因也一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苦有三种。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今明三苦。有别有通。别者三苦即别对三受。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乐受。乐坏时生苦。即是坏苦。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若通论三苦。则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三受之心。即是苦。通从苦缘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故通是坏苦也。三受之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若三受心。若别若通。无非是苦者。当知苦是审实而有。故名谛也二集谛 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集有三种业。摄一切业。一不善业。即十不善也。二善业。即十善也。三不动业。即十二门禅也。具如前辩。烦恼者。二种烦恼摄一切烦恼。一属爱烦恼。二属见烦恼。是二烦恼出一切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等。皆如前辩。若此烦恼与前业合。则未来定能招聚三界死生苦果。即是集谛也三灭谛 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若发见思无漏真明。具三十四心断结者。则三界九十八使皆灭。以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也。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真灭度也。灭理不虚。故名为谛四道谛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次下当出科目。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具如上出。复次正道者。谓见谛八忍八智十六心。思惟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真无漏慧。名为正道。其余方便对治。诸禅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 [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十二因缘
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次十一智而辩十二因缘者。除如实智。其余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声闻人。但约一世。总观四谛。成十智则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减少。若缘觉人。通约三世。细分别观十二因缘。若成十智则智强。智强故。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广。是以大圣教门。别开出中乘之道。意在此也。通称因缘者。是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谓之缘也。因缘相续。则生死往还无际。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则三界二十五有生死皆息。是为出世之要术也。教门十二因缘。有三种不同。一者约三世明十二因缘。二者约果报二世辩十二因缘。三者约一念一世辩十二因缘。今无明三世十二因缘者。初二过去世摄。后二未来世摄。中八现在世摄。是中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是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苦烦恼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是为展转。更互为因缘故。云三世十二因缘也
一无明 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明。以过去未有智慧光明故。则一切烦恼得起故。是以过去烦恼悉是无明也
二行 从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以善不善业。能作世界果故。故名为行也
三识 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故名识。即是父母交会初。欲托胎时之名
四名色 从识生非色四阴及所任色阴。是名名色。即是歌罗逻时之名也
五六入 从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从五疱初开已来。即是六入名也
六触 由入对尘情尘识合。是名为触。以六尘触六根故。即有六识生。故名情尘识合也
七受 从触生受。故名为受。即是因六触。触六根即领受六尘。为六受也
八爱 从受中心著。名之为爱。谓于所领受六尘中。心生渴爱也
九取 从渴爱因缘求。是名为取。谓求取所爱之尘也
十有 从取则后世业因成。是名为有。因能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 从有还受后世五众之身。是名生。所谓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 从生五众身熟坏。是为老死。老死则生忧悲哭泣。种种愁苦。众恼合集。若正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皆尽。若能如是。正观三世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成辟支佛
次明从果报。约二世观十二因缘相。具出大集经。今略出经文。是十二因缘。从歌罗逻而辩无明。故云果报也。约二世明者。前十因缘属现在。后二因缘属未来。二世合为十二也
一无明 大集经言。云何名为观于无明。先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逻。是歌罗逻有三事。一命二识三燸。过去世中。业缘果报。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无明。歌罗逻时。气息入出者。有二种道。所谓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入出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燸。是中心意。名之为识。善男子若有欲得辟支佛。当观如是十二因缘
二行 复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云何为观。随心于念观息出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是身中风。亦复如是。有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焦。有风能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息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是名口行
三识 以如是三行因缘故。有识生。故名为识
四名色 识因缘故。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阴因缘识行六处。故名六入
六触 眼色相对。故名为触。乃至意法。亦如是
七受 触因缘故。念色乃至法是名为受
八爱 贪著于色乃至于法。是名为爱
九取 爱因缘故。四方求觅。故名为取
十有 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
十一生 有因缘故。有生是为生也
十二老死 生因缘故。则有老死种种诸苦。是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之大树也此并是略出经文辩。从初受报来。约二世明十二因缘相。孱然无一句私语。读者善寻。自知与前来约三世明十二因缘有异也
次明一念十二因缘。但约一世中。随一念心起。即具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中。今略出经文明一念十二因缘相
一无明 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即是无明
二行 为爱造业。即名为行
三识 至心专念。故名为识
四名色 识共色行。是名名色
五六入 六处生贪。是名六入
六触 因入求爱。名之为触
七受 贪著心者。名之为受
八爱 经中脱落。不释爱相。今私作义释云。缠绵不舍。名之为爱
九取 求是等法。名之为取
十有 如是法生。是名为有
十一生 次第不断。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 次第断故。名之为死。生死因缘。众苦所逼。名之为恼。乃至意法因缘生贪。亦复如是
是十二因缘。一人一念。皆悉具足。并出大集经文。未有一句私语。读者善寻。此与常所说三世因缘迥异。若有欲学因缘佛道者。上来至此三种辩因缘。相随用一门修学。即证缘觉智也
[法界次第初门 - 隋·智顗 撰]
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 [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三法印
一切作法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无常有为作法体藉缘兴。迁变非恒。故名无常。无我一切诸法体无性实自在之功。故名无我。别依大乘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涅槃寂灭者。三毒六垢永离无余。山体恬怕。名为寂灭。若依大乘亦通理灭。此三法咸言印者。揩定不移故为印
[法门名义集 - 唐·李师政 撰]
本文来自作者[芷莲]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221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芷莲”!
希望本篇文章《四种真谛 是什么意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您好,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