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等级森严,各旗驻地管理也极严格,不许杂厕。清朝统治以满族为主体,“上三旗”和“下五旗”差别很大,满、蒙、汉八旗之间的差异更大。
“上三旗”实行郎卫制,紫禁城内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内务府选出侍卫,由内领侍卫大臣六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各二人)统领。分成内外两班宿卫。内班宿守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等内宫,多用满人。外班宿守太和门等外朝,兼用满人、蒙人。
其余五旗兵卫制官兵,满、蒙分左右两翼备宿卫。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备警跸宿卫。各旗精选四千八百人为养育兵,训练技艺。后来兵额屡增,到乾隆年间,满、蒙养育兵已有两万零三百余人。
正黄、镶黄、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无王,都归皇帝所领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使八旗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两个半分佐领,约三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为15万人。
下五旗则指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五旗。关外征战时,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帅,位高势尊,下五旗则是由各旗旗主带领,和皇帝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政治地位较“上三旗”低下。
满族的八旗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制度要从牛录制说起,牛录之意为大披箭,牛录是女真人从事军事、狩猎的小行动集体。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前,东北的女真部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后来努尔哈赤为适应军事的需要,沿用“牛录”的名称,指导它发行成多种作用的组织。1601年,努尔哈赤改“牛录制”为固山制,固山是满语的音译,是旗的意思,这时他已经统一了建州女真,准备发兵统一海西、哈达、叶赫各部落。这时只设立黄、白、蓝、红四个旗,后来兼并其他女真三部后,各部落纷纷来降,牛录增多,努尔哈赤在1615年正式建立八旗制度。规定每三百人立为一“牛录”,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汉译参领),五甲喇立一固山额真(汉译都统)。原旗有黄、白、蓝、红,此时扩充为八色,即为现在的八旗。八色为:正黄、正白、正蓝、镶黄、镶白、镶蓝、镶红,这就是后来通称的满州八旗。入关后满洲八旗兵力明显不足,故又将降服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后来又将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编入布特哈八旗。八旗制度在清朝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职能。后来又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称正黄、正白、镶白为上三旗,另五旗为下五旗。旗下之民称旗人,就是后来的满族,所以现在的满族不只是女真的后裔,还有很大一部分汉军的后裔,所以,满族人才有“不分满汉,但问在旗”的说法。
八旗制度是什么意思?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清朝统治以满族为主体,“上三旗”和“下五旗”差别很大,满、蒙、汉八旗之间的差异更大。
正黄、镶黄、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无王,都归皇帝所领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使八旗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两个半分佐领,约三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为15万人。
下五旗则指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五旗。关外征战时,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帅,位高势尊,下五旗则是由各旗旗主带领,和皇帝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政治地位较“上三旗”低下。
扩展资料
镶黄旗满洲,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清朝八旗是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八旗旗主是每个旗的最高***,他们可以直接掌管各个旗的兵权。其实在刚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八旗的每一个旗都有各自的旗主,但是皇帝担心旗主会威胁皇权,于是就把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都划归自己手下亲自统领。
因此,八旗中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一般是皇帝的亲兵,下五旗则是由各自的旗主掌管。因为在清朝初期,旗主有很大的权利,国家的小事皇帝可以直接做主,但遇到大事就必须要和几位旗主一同商议,才能下决定。
这就让皇帝感到很憋屈,最后通过几代皇帝不断地努力,终于把旗主的权利削弱了不少。旗主渐渐地变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所以到清朝中后期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旗主权利就很小了。
在清朝八旗中,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黄旗,而是镶黄旗。因为早在清朝入关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镶黄旗的旗主,所以镶黄旗也被称为头旗,并在此后一直保持了八旗之首的地位。除此之外,更让人诧异的是,虽然清朝的皇帝是满人,但是八旗的旗人并不都是满人。
含有满人、汉人、蒙古人。并且清朝的旗人共有三种,分别为:八旗蒙古、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其中,八旗满洲的旗人都是满人,八旗蒙古的旗人都是蒙古人,八旗汉军的旗人都是汉人。因此,八旗实际上共有二十四旗,比如正黄旗分为满洲正黄旗、蒙古正黄旗、汉军正黄旗。
而八旗旗主的下一级就叫做参领,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每一个满洲旗和汉军旗中有五个参领,而蒙古旗只有两位参领。参领的下一级又叫做佐领,是正四品官职。佐领在满语中的意思大家知道吗?其实佐领在满语中被称为牛录章京,也就是牛录***的意思。
牛录是指八旗刚开始建立时就规定的基本的制度,刚开始一个牛录代表300人,后来嘉庆皇帝将其改为了150人的编制。而佐领不仅只是***,在战争时期佐领要当做战争***,在和平时期佐领又要掌管民生,掌管所属牛录的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等日常的琐事。
历史沿革: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本文来自作者[绮荷]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226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绮荷”!
希望本篇文章《正白旗正黄旗是啥意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八旗制度等级森严,各旗驻地管理也极严格,不许杂厕。清朝统治以满族为主体,“上三旗”和“下五旗”差别很大,满、蒙、汉八旗之间的差异更大。“上三旗”实行郎卫制,紫禁城内接近皇帝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