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意思为: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摘自《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这句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用,他手下有一直谏大臣魏征。魏征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来魏征病故,唐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感叹:“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唐太宗的短短数语,蕴含深刻的道理,他告诉我们:我们要“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对于成败得失,都要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过去的历史我们不要忘记,现在的繁荣我们更要好好珍惜。正所谓:”不忘国耻,牢记使命“,我们更应该立正心,强国门,努力振兴我华夏。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原句为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何解?
意思是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r\n“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出自于《旧唐书·魏徵传》。\r\n\r\n《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r\n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解释: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
出处:出自唐代刘昫的《旧唐书·魏徵传》。
原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白话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扩展资料:
典故: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
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
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本文来自作者[绿儿]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231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绿儿”!
希望本篇文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这句话的意思为: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