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假字
1、“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没有。
2、“甚矣,汝之不惠。”中“惠”通“慧”,聪慧。
3、“?始一反焉。”中“反”通“返”,往返。
4、“一厝朔东。”中“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指”通“直”,直达。
6、“无陇断焉。”中“陇”通“垄”,高地。?
二、一词多义
1、?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
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
3、固: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
4、亡: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
5、方: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6、之: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聚室而谋(表承接)
三、古今异义
1、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 今义:太阳
2、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 今义:阴天
3、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4、曾 古义:乃,并 ? 今义:曾经
5、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7、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四、词类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者简介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
文言文中常用的通假字
1、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5、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6、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7、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9、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10、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2、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1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愚公移山中的一词多义所有求指导!
一:成语『愚公移山』
1:拼音: yú gōng yí shān
2: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出处: 《列子·汤问》(战国 列御寇)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4:用法: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5:示例: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6:近义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终不渝
7: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8:词性:形容词,褒义词。
二:文章『愚公移山』
1: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译文
词语:
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且——副词,将近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惩——苦于,为......所苦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的意思。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这里是你们的意思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大山
指同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许——赞同。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置——安放。
且——况且。
荷——音贺,负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jī)。畚,音(běn)本。箕畚,就是用箕畚,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
孀——音双,孀妻,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遗男——遗孤,遗腹子。
龀——音(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晨表示年龄,约七、八岁。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焉,语气助词。
叟——老头
惠——通“慧”,聪明,不惠就是愚蠢的意思。
一毛——一草一本,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匮——音溃,缺乏的意思。
亡(wú)——同“无”,没有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厝——通“措”,放置。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同垄,陇岗,就是高山。
断——隔绝
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全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面各七百里,高达七八万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两座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土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一年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加高度,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3:点评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弱,以及“愚”与“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初三语文课本下,人教版
三:文章理解『愚公移山』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不畏艰难,依然率领子孙移山。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愚公的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情节的结局。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列子》是先秦时著作集,内容多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形象鲜明,含义深刻,直到现在,仍有较高的文学意义及思想寓义。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所著。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市)人。
愚公移山文言文词句解释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体裁属于寓言,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1:拼音: yú gōng yí shān
2: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出处: 《列子·汤问》(战国 列御寇)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4:用法: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5:示例: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6:近义词:锲而不舍要是觉得我的回答满意,请采纳!
整理《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愚公移山》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倒装句、省略句等词句很有特点,现分析如下:
一、词类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石土。
3、面:名词活用作状语,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5、苦:形容词作动词,愁
二、一词多义
1、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2、之: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跳往助之代词,代指愚公
3、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4: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5、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 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三、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前提。
四、省略句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2、帝感其诚。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帝感于其诚。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厝”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式标志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式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意含被动。
通假字
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一词多义
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他)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到
上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修
a.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 《红楼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e.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史记·陈涉世家》(果真)
方
a.今齐地方千里:大小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地点 c.方欲行,转世纪新后,一狼洞其中《狼》 将要 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者(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地土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 今:虽然
《愚公移山》
古今异义:
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2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1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2惩 古义:苦于,被... ...所苦 今义:惩罚
词性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一词多义:
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 聚室而谋表承接
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本文来自作者[督树灿]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265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督树灿”!
希望本篇文章《愚公移山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一、通假字1、“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没有。2、“甚矣,汝之不惠。”中“惠”通“慧”,聪慧。 3、“?始一反焉。”中“反”通“返”,往返。 4、“一厝朔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