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六郎活着,杨四郎和杨五郎生死未卜。
1、杨延平(杨大郎)
演员?郑伊健
杨家七子之首,兄弟们都习惯对他马首是瞻,加上其个人魅力澎湃,培养成其独特的领袖风范,故深受杨家将领爱戴。在得知令公被困两狼山后,主动请缨出兵救父,得悉“七子去,六子还”的预言后,跪地承诺必会让老父及兄弟平安归来,令佘太君放行。
大郎虽有出色的领军能力,但奈何兵力悬殊且未有援军,令杨家军陷入苦战。虽然最终成功救出老父,杨家军奋力抗敌亦落得全军覆没。
大郎在令公死后,冷静地带领众兄弟退回宋国。在辽兵一路穷追猛赶之下,大郎脑海即闪出“七子去,六子还”的预言,故决定牺牲自己,以保众弟平安。
2、杨延定(杨二郎)
演员?于波
杨二郎是杨家众兄弟中最单纯,最率直,最无心机的一人。二郎十分敬重大郎,因为自己力大无穷。所以也是杨家将中作先锋、打头阵的角色,更是七子中最勇敢的一员。二郎与大郎感情最为要好,预感大郎将遭遇不测,他愤然回头激战辽军,
激动的情感把他的力量发挥到无限大,二郎的狂态一度令辽兵难以靠近,奈何蛮劲未能助二郎脱险,最终被耶律原使计击杀二郎座骑,将二郎压倒在地,再以雄浑的战马连环践踏在二郎身上,一代力王就在咆哮声中战死沙场。
3、杨延安(杨三郎)
演员?周渝民
与口直心快的二郎相比,三郎沉默寡言,他最擅长的武器,正是极需观察力的弓箭。三郎的箭法无双,是一代神射手,箭无虚发,百发百中。两狼山一役中,在辽军大举进攻之时,三郎担当起第一道防线的重任。
在令公和众兄弟死后,三郎肩负起保护六郎和父亲尸首的使命,见辽国神射手萧风苦苦紧逼,便毅然停下与其单挑。在双方箭尽之际,三郎凭着胆色与勇气把握机会,用身体接下萧风最后一箭,并将其击杀。可惜不防耶律原在旁伏击,一代弓神就此撒手人寰。
4、杨延辉(杨四郎)
演员?李晨
生性乐天的四郎喜爱无拘无束,是感情澎湃,重情重义之人。四郎在战事中负责进攻,与擅长防守的五郎一攻一守,是战场上的最佳拍档。得知老父、大哥及二哥相继身亡,悲痛之情未令四郎失去理智,反而更认清目标,就是要保护六郎安全带着老父尸首回国。
四郎联同五郎合力抗敌,奈何辽军人多势众,四郎且战且退,最终面对熊熊烈火,别无退路下,遂与五郎一同跃下深海,生死未卜。
5、杨延德(杨五郎)
演员?林峰
五郎比较内敛,精通医术。在与四郎阻挡辽军前进一役中,一向稳重的五郎也不能自控,悲愤的情感把隐藏在五郎体内的兽性爆发出来,与辽军追兵大战。二人最终硬生生将一众辽兵推下悬崖。可惜辽兵势大五郎无路可走,只得与四郎一同跃下悬崖,生死未卜。
6、杨延昭(杨六郎)
演员?吴尊
六郎天资聪敏且武艺高强,一手杨家枪法更是举世无双。六郎与柴郡主相恋多时,可惜天意弄人,国丈之子潘豹看上柴郡主,为免国家内乱,令公决意牺牲儿子的爱情,禁止六郎迎娶柴郡主。
及后,七郎为六郎出头打擂而误杀潘豹,触发潘仁美公报私仇,六郎为此一直深感内疚,认为自己因儿女之情而祸及全家。杨令公于当晚自杀身亡,六郎彷似在一夜之间成长,主动要求保留令公尸体,誓要把父亲带回家交给母亲。
众兄弟战至最后,为保住杨家一点血脉,众兄均誓死保护六郎周全,望六郎能杀出重围,安全回家。最后六郎不负众望,大战悍将耶律原时,在重要关头使出绝杀“回马枪”,手刃仇敌耶律原。
7、杨延嗣(杨七郎)
演员?付辛博
七郎个性冲动,误杀国丈潘仁美之子潘豹而闯下弥天大祸。得知父亲受困两狼山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七郎在杨家众将被围困山城之时,独自离队到寰州向潘仁美请救兵。但守在寰州城的潘仁美竟以七郎私通勾结辽国为由,拒绝打开城门、派出援兵。
惨被诬蔑的七郎盛怒下以长枪掷向潘仁美,宋兵眼见主帅受袭,逼不得已向七郎发箭,一代少年良将就这样万箭穿心含冤而死。
扩展资料
北宋初年,外患日深,辽国对中原土地虎视眈眈。幸得杨家将满门忠烈,因战绩显赫而受太宗重用,却招来国丈潘仁美的嫉妒之心。贪恋权力的潘仁美得悉柴郡主比武招亲,想助儿子潘豹当上驸马。
杨令公早知爱子杨六郎与柴郡主相恋,但为免两家相争令外族有机可乘,只得禁止六郎参加比武招亲。生性冲动的杨七郎不忿杨六郎断送美好姻缘,又见潘豹违规以暗器取胜,愤怒上台挑战,七郎目的在教训,但没料到潘豹居然在比试里意外的身亡,以致七郎蒙上不白之冤。
潘仁美对这个深深不满,而种下复仇祸根。辽国攻打大宋边境,潘仁美自荐出任抗辽元帅,并要求杨家六郎、七郎担任先锋。杨令公心知潘仁美不怀好意,因两幼子并无战斗经验,遂请缨代子出战。宋太宗没理由推搪猛将“杨无敌”作先锋,而潘仁美只想杨家受苦,对这也无异议。
宋辽两军在金沙滩对垒,宋军看似形势上大好,但在后方支援的潘仁美突然鸣金收兵。势孤力弱的杨令公只好挥舞大关刀,带着寥寥可数的杨家兵激战辽国大将军耶律原,武艺高强的杨令公虽能杀出重围,勉强保的命,但也身负重伤,被辽兵围困在两狼山山城。
消息传至天波府,杨家七子得知老父在金沙滩遇险,立即决定出兵营救,佘太君心里矛盾,挣扎在救夫或保子两难之间。杨大郎明白母亲苦衷,但父亲有难刻不容缓,故向母亲许下诺言,必会带领老父和众弟平安回家。佘太君即使不愿也无法阻止一众孝子救父的决心,立即亲自参见太宗,取得太宗出兵圣旨。
杨家七子齐领杨家士兵火速抵达两狼山山下。二郎率领骑兵走在最前,为杨家军打头阵;三郎的箭兵则紧接在后,远距离突袭但箭箭穿心,令辽军兵慌马乱;杨大郎强于战术,即场分析形势指挥众将;六郎和七郎因初次上战场,全程只守在大郎身边,迎击被二郎冲散的辽军;
四郎与五郎带领剑队和盾兵直取敌军核心,一攻一守,杀得敌人束手无策。七子同心合力,初尝胜利本应大感兴奋,奈何惊见两狼山山城内的老父遍体鳞伤,七子从未见令公如此惨况,吓得全都跪了下来,痛心疾首。
杨令公的伤势比预期严重,五郎必须立即为杨令公疗伤,大郎别无他法只好率领杨家军死守山城,并期待潘仁美收到圣旨后会派兵前来营救。岂料众人中了辽军圈套,大将耶律原采取急攻,以投石车向山城狂轰猛炸,并同时派兵硬闯山城,辽军将士众多,杨家将的情况岌岌可危。
原来耶律原的父亲十多年前在战场上被杨令公砍杀,杀父之仇只成为耶律原勤习武略的动力,痛恨杨家却是因为母亲的凄凉,眼见母亲这些年来未尝一笑,以泪洗脸,耶律原就立下誓言,要将母亲的痛苦向杨家将十倍偿还。杨家众人在势孤力薄的情况下,为营救老父与耶律原斗智斗谋。
杨家将为大宋江山抛头颅,洒热血,忠心报国、彰显孝义的事迹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杨家众将亦成为广为人知的真英雄,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敬重。
本文:《深圳晚报》2013年4月1日A15版,作者:王国华,原题为:《长春真人丘处机西游真相》。
近日,**《止杀令》正式上映。这部**根据宋末元初全真教道士丘处机以七十多岁高龄,历时两年多西行三万九千里面见成吉思汗,劝说其终止西征班师东归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本文即讲述丘处机西游原委。
丘处机是个什么人说起丘处机,喜欢金庸作品的人对他尤其不陌生。但小说毕竟是小说,丘处机到底是怎么一个人,在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 广告位:文章通发页 画中画 -->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生于1148年,这个年份,正是宋末元初。当时中原大地上南宋和大金经过百年的征战,均已疲惫,于是各自占据南北两地,相对和平共处。西北还有个被称为西夏的小国,偶尔跟大宋闹点小别扭。而在他们身边,强大的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带领下,像一头熟睡的狮子一样正在悄悄醒来。生活在这样复杂的环境里,每个人的生存能力都要超过其他朝代,而丘处机显然又是众人中的佼佼者。
丘处机19岁出家,跟随王重阳学道。这位王重阳创立的道教全真派,主张佛儒道三教合一,教人诵习《道德经》(道教)、《般若心经》(佛教)、《孝经》(儒家)等经典作品,这样就把当时中国人的几乎所有信仰都给收进来了,无论你信奉哪个,在他这里都能找到对应点。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海纳百川的教派很有与时俱进的意思。丘处机为避孔子的名讳,曾将自己的“丘”姓写成“邱”。王重阳有七个著名的徒弟,即传说中的“全真七子”,分别是: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马钰之妻)。师徒相交三年后,王重阳病逝。丘处机就又跟着他的师兄马钰学习。
1174年(金大定十四年)8月,丘处机来到皤溪(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部),在此地潜修七年,然后又到陇州龙门山潜修六年。这期间,他“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生活极为清苦,但“静思忘念,密考丹经”,潜心于养生学和道学的研究,广交当地文人学士,由此获得了巨大的世俗名声。在师兄们纷纷过世之后,丘处机成了全真派的掌教人,并迅速推动了全真派的发展。而1188年(金大定二十八年)3月,丘处机应金世宗召,赴北京,奉旨塑王重阳、马钰雕像,并主持“万春节”醮事,更让他从一个民间道人进入主流社会,成为南北各国达官贵人极力要结交的对象。
1216至1219年间,南宋和金朝 *** 屡次诏请丘处机赴朝,但他都坚决推辞,没有前往。与此同时,远在今日新疆一带的成吉思汗也向丘处机发出了邀请。丘处机考虑了一下,答应了下来。
长春真人西游记丘处机为什么厚此薄彼,拒宋金而应蒙人?是欺软怕硬?还是看到了蒙古人要统一天下的大势所趋,所以西瓜偎大边?这些都无从考证了,我们从能看到的史料中得出的结论是:成吉思汗找丘处机是要跟他谈养生,希望他能提供点养生秘诀什么的。而他要去劝成吉思汗“止杀”。他在出发前写了一首诗――《中秋以诗赠三太子医官郑公》:“吴越楼台歌吹满,燕秦部曲酒肴盈。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中原南北都过得好好的,干嘛要动刀动枪?我到成吉思汗那里去,就是要劝他“罢干戈”。而从丘处机以前的诗句中,我们也不难寻到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灵苦?万灵日夜相凌迟,饮气吞声死无语。仰天大叫天不应,一物细琐徒劳形。安得大千复混沌,免教造物生精灵。”人家西游是取经,他西游是去布道,传播普世价值,其使命感何其强烈。
丘处机亲自挑选了十八个弟子,跟随成吉思汗的钦差刘仲禄一路西行。农耕社会,战乱频仍,真正的驴行对于一个七十三岁的老人来说是何其艰难之事。丘处机的徒弟李志常在其《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中以游记的形式记载了整个过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读读。这部写实性作品虽然不如以唐僧为主人公的那部《西游记》故事性强,但其文笔生动,信息量大,记述所经山川道里及沿途所见风俗人情,非常详细,是研究13世纪漠北、西域史地及全真道历史的重要资料。
大概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一行人马终于追上了成吉思汗的脚步。此时成吉思汗的大兵已经打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境内。见面之前,丘处机提出“道士见王者不跪拜”。丘处机名满天下,能亲自来见个面就已经让成吉思汗倍儿有面子了。对于这样的请求,成吉思汗慨然应允。
和成吉思汗三次论道《玄风庆会录》一书中对丘处机和成吉思汗交谈的内容有详细介绍。两人先后三次论道,主要还是丘处机讲,成吉思汗听。
丘处机先是宣讲了“去暴止杀”的道理。告诉他养生之道重在“内固精神,外修阴德”。内固精神就是不要四处征伐,外修阴德就是要去暴止杀。“凡将帅来谒,必方便劝以不杀,人有急必周之,士有俘于人者必援而出之,士马所至以师与之名,脱欲兵之祸者甚众”。要有所敬畏,“敬天爱民为本”。此即被后世极为推崇的止杀之说。
接下来,丘处机又向成吉思汗讲了治国之道,论述了治理好中原地区的重要性:“普天之下,所有国土不啻亿兆,奇珍异宝比比出之,皆不如中原天垂经教,治国之术为之大备。山东、河北天下美地,多出良禾、美蔬、鱼、盐、丝、蛋,以给四方之用,自古得之者为大国,历代有国家者,唯争此地耳。”山东是他的老家,因此他特别强调要“恤民保众,使天下怀安”,减免中原地区百姓赋税。关于养生,他提到“清心寡欲为要”。
其实,这些内容现在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历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述。但从后世的记录中,成吉思汗非常认可他的观点,称呼他为“神仙”,感叹“天赐仙翁,以悟朕志”,并让丘处机专门给蒙古权贵们做了个讲座,传播以上内容。可见同样的内容从丘处机嘴里说出来一定有特别的感染力,亦即,他的表达能力一定超乎常人,条分缕析,让人信服。
一生都在杀戮征伐的成吉思汗怎样会信奉丘处机推广的“好生之德”呢?这跟刀光剑影打打杀杀看似背道而驰。其实,从哲学角度讲,如果哪个方向走到了极致,便会对相反的方向产生向往和敬畏。所谓真理的两极是也。强悍如成吉思汗者,刀头舐血几十年,见惯了人头滚滚,在逐渐麻木的同时,心灵也不可避免会留下创伤,甚至对仁慈产生向往。因此,两个人找到切合点其实也不难。丘处机要说服的正是一个刀头舐血的人,而不是一个扫地不伤蝼蚁命的人;成吉思汗等待的,也不是一个和他同等强悍的武夫,而是一个润物细无声可以抚慰他心灵伤痕的人。人的心灵,是多么神秘的东西啊。
止杀令的疗效那么,丘处机劝慰成吉思汗止杀的效果到底如何?此后的历史证明,实际效果并不大。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照样千军万马,大兵压境,该杀的杀,该砍的砍,但在对百姓的态度上应该有所软化,因为有统治的必要。不过,这次见面确有一个很大成果:成吉思汗封丘处机为道教老大。“掌管天下道门大小事务,一听神仙处置,宫观差役尽行蠲免,所在官司常切护卫”。最重要的是,成吉思汗免除了道院及道众一切赋税差役,因为有了这个特权,很多无路可走的人就可以投靠到道观中来,算是给乱世百姓提供了一条可以求生的道路。丘处机也抓住机会,在黄河流域大建全真教宫观,“自燕齐及秦晋,接汉沔,星罗棋布,凡百余区”,并广发度牒,收留流民。很多道教其他派别甚至佛教寺庙也挂起全真旗号。《元史?丘处机传》称:“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至今称道之。”也就是说,他至少实实在在地救助了两三万人,而被救的这两三万人繁衍生息,儿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许你我就是他们的后裔之一。这比起务虚的玄奘师徒来,他的西游显然更务实,更有效。
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儿不停地捡起岸边水洼里的小鱼,用力扔向大海。有人问他干什么,他说在救鱼。别人说这么多鱼你根本救不过来,况且有谁在乎呢?孩子回答,起码被救的这条鱼在乎。想来,当年因为丘处机止杀之言被救出的人,都会在乎他的善良和仁慈。
责任编辑:郭娓娓
<!-- 翻页按钮 begin -->本文来自作者[元桃]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293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元桃”!
希望本篇文章《《忠烈杨家将》最后谁活下来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杨六郎活着,杨四郎和杨五郎生死未卜。1、杨延平(杨大郎)演员?郑伊健杨家七子之首,兄弟们都习惯对他马首是瞻,加上其个人魅力澎湃,培养成其独特的领袖风范,故深受杨家将领爱戴。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