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帖经乾隆二次题识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且历经多位收藏家收藏,流传有序,极其难得。经考证,它在元代被鉴定大家柯九思收藏,在其左右及宋绫隔水的骑缝上盖有他多方收藏印。
此后这件作品入明初收藏家李锦之手,之后为文徵明所得,明嘉靖二十年文氏父子将其刻入《停云馆法帖》卷四,被认定为唐人所摹,后此帖归其长子文彭所有。万历年间流入北京,被王世懋、孙鑛等发现。明末藏于安徽歙县收藏家吴家凤处。清初分别藏于曹溶、李宗孔及梁清标家,之后被收入内府……
北宋时期记载内府所藏名家法帖的《宣和书谱》中,共记载了243件王羲之法书,其中就有草书《平安帖》。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表示,北宋潘师旦刻《绛帖》也收入了王羲之的《告姜道帖》。此外,该帖还见刻于南宋《澄清堂帖》。以上三种重要著录,表明早在宋代,《平安帖》就已经在公、私鉴藏家心中具有显赫的地位。 《宣和书谱》,其中对于《平安帖》的记载比较简单,只有目录。他说,《宣和书谱》中记录的王羲之帖被分为行书和草书两类。两类中都有叫《平安帖》的,现藏于台北故宫的《平安帖》为纸本行书,与此次拍卖的绢本草书《平安帖》内容完全不同,只不过“同名同姓”而已。
而在《绛帖》中,《告姜道帖》是9行,74字;此次现身的绢本草书《平安帖》保存了它的前4行计41个字,绢地极古,墨色浓黑。与《绛帖》所载比照,不论从行气、结体及用笔上看,都十分相似。
进入元代之后,王羲之草书《平安帖》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伯乐”——著名书画家、鉴藏家、奎章阁鉴藏书博士柯九思。他专门负责宫廷所藏金石书画的鉴定。皇帝对于柯九思非常信任,为了让他自由出入宫廷,专门赐给通行证。他的收藏以书画为重,30岁时的收藏规模就能够与米芾叫板。他精于名画鉴赏,宋代《溪山行旅图》等中国书画史上的名作均为其收藏。草书《平安帖》上有柯九思钤盖的印章共有四印六次,钤盖的位置也极为用心,可见他对这一古帖的钟爱。“柯九思是极有眼力、见多识广的大鉴定家,不可能对一件离他所处年代很近的勾摹本如此感兴趣。”第一行右侧曾经补过一条绢,柯九思以“书画印”上下左右钳记于本幅与宋代花绫隔水(指紧靠书画的那部分绢或绫)的骑缝上。而左下钤盖的墨印与“柯九思敬仲印”,都失去其左半,可见另一半必是钤于后隔水之上,随着原隔水的失去,另外两个半印就看不到了。这样的钤记方式,可以证明原本9行74字的《平安帖》至少在柯九思及柯九思之前便已经被割裂了。
而在金运昌看来,明代文征明的收藏、题跋与刻帖是草书《平安帖》最辉煌的际遇之一。的确,文征明负责所刻的《停云馆法帖》中,草书《平安帖》刻于第四卷,前刻隶书标题“唐人真迹卷第四”。文征明父子都是摹帖的专家,从墨本到入石,《停云馆法帖》中的草书《平安帖》与现今我们见到的墨本原件相对照,几乎没有走样。
“停云馆”摹刻此帖12年后,84岁的文征明在本帖之后用隶书书写了长跋,对于这件当年被他归为“唐人真迹”的草书帖,有了新的看法,升格认定其为“真迹”。尽管他的儿子文嘉曾间接否定了父亲的意见,但文征明至死都没改变自己的看法。当然,可能因为此时草书《平安帖》已是文征明自己的收藏,他有意抬高其价值,但至少可以说明文征明真的十分喜爱它。
到了清朝,该帖又为大鉴藏家梁清标收得,梁氏的鉴赏眼力及收藏之富甲于天下,隋展子虔《游春图》、唐阎立本《步辇图》乃至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都是他箧中之物,他在草书《平安帖》拖尾钤有“蕉林梁氏书画之印”、“棠邨审定”两方藏印。梁清标死后,草书《平安帖》与他的绝大多数藏品一起成了皇家藏品。乾隆五十五年四月,乾隆在黄绢后隔水上为此帖做了释文,又在后面书写了“可亚时晴帖”五字,将草书《平安帖》与自己最喜欢的《快雪时晴帖》相提并论。随后,该帖被编入《石渠宝笈?续编》。
对于草书《平安帖》何时从清朝宫廷流出,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从其钤玺印来看,应是嘉庆以后。清朝宫廷藏书画的一部分曾被宣统携带出宫,但尹光华认为,草书《平安帖》应该是在嘉庆之后、宣统之前就已经出宫了。“宣统携带出宫的藏品上,一般都有他的印鉴,而草书《平安帖》上却没有,”尹光华说,“有可能是在宣统之前就已经因为赏赐或偷窃等原因,流出宫廷了。”“文革”后期,当代鉴定大家徐邦达曾见到并考证过此帖,他撰文指出:“本帖上古印——‘书画印’、柯九思印均古,应非伪物……其文征明、王谷祥、彭年、胡汝嘉诸跋和文氏以来诸家鉴藏印记则都真。”
对于提供这件草书《平安帖》的藏家,中国嘉德三缄其口;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草书《平安帖》原为北京一位知名藏家的爱物,“文革”期间曾被查抄,“文革”之后又发还。徐邦达很可能就是在发还之前见到《平安帖》的。而此次拍卖,嘉德是从海外征集到这件拍品。
都是言字旁的词语
台湾香港人都是用繁体字的。
繁体字,亦称繁体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称之为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标准字。
近代成规模的汉字简化运动,最早在太平天国,简化字主要来源于历朝历代的古字、俗体字、异体字、行书与草书的楷书化。193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因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反对而搁置。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简化字,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二简字,后被废除。
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的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汉字文化圈诸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200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明确规定中国推行规范汉字,同时也明确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2013年6月5日中国国务院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含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规范字表为准。
中国台湾地区∶标准为《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和《罕用字体表》。标准写法和中国大陆的繁体写法有些地方不同,「黄(田字出头)」,中国台湾地区为「黄(田不出头)」;中国香港地区为「骨,下为两横」,中国台湾地区为「骨,下为“点提”」,中国大陆为「骨」;香港为「卫」,台湾为「卫」等等。
中国香港地区∶以《常用字字形表》为准。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差异整体来说并不算多,像「携」等字,都显得一致。但也有些字的分别则较明显,如「充」与「充」、「读」与「读」、「裏」与「裏」、「著」与「著」等,前者为中国香港地区标准写法,后者为中国台湾地区标准写法。
香港用的繁体字包括一些广东方言、特殊地名等.如(乜)(啲)(嚟)(邨)..
现在最常用的繁体字编码是Big5码,由台湾方面制订,由於有很多香港字没有被收录进去,所以香港政府又制订了一个香港字增补方案(HKSCS),不过无论是标准的Big5还是HKSCS都已被收进Unicode和GBK.
中国大陆境内∶以《简化字总表》和《新华字典》(繁体字版)上的为准。部份写法有类似简体字的整理,使中国大陆的繁体字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繁体字有些差异,没有那么符合字源。如中国台湾、香港均以「冲」、「吕」、「猫」为正体字,但国内的繁体字,则仍要写作俗写的「冲」、「吕」、「猫」。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来推行「规范汉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表明当前推行的规范汉字为简化字和传承字。繁体字只在特别情况——如编写文字学的书籍、练习书法、出版古籍等时候使用。在一般情况下,繁体字被视为不规范、不可使用的汉字。
说话,说谎,讲话,讥讽,词语,谎话,训话,话语,诗词,计谋,议论,辩论,诉说,讨论,谐调,语调,诙谐,谐谑谬论,诽谤,诨话,谈话,谜语,讥诮,认识,讲课,讲评,评论,评语,许诺,论调,论说,论证,证词,谈论,调试。
讠,拼音为yán,共2笔,是“訁”的简体写法。可以用作偏旁部首。同“訁”。用作偏旁。俗称“言字旁”。
很多简体是从草书中演变而来。比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在草书中就有写作今天的“讠”旁这种形式,所以带“訁”字旁的字就都用简体“讠”来表示了。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组词解释:
1、说话
用语言表达意思;发表见解。
2、说谎
有意说不真实的话:他可从来没说过谎。
3、讲话
谈话;说话。
4、讥讽
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责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或某种表现。
5、谎话
不真实的、骗人的话。
本文来自作者[訾爱丹]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417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訾爱丹”!
希望本篇文章《草书平安帖的流传有序》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该帖经乾隆二次题识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且历经多位收藏家收藏,流传有序,极其难得。经考证,它在元代被鉴定大家柯九思收藏,在其左右及宋绫隔水的骑缝上盖有他多方收藏印。此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