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塔天王----晁盖
水 浒 传 简 介
一部《水浒传》,在鲁西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水浒文化现象。所谓水浒文化,是一种热血与烈酒搅拌的文化,水浒好汉们以天之子、地之子的身份进行了一次新的洗牌运作。
“水浒”成了一种遗存,一种化石,随便你走到这里的每个村子,说不定哪个人的眉眼里就能让人品出水浒好汉的英风与豪气。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特别是其中所反映的晁盖、宋江为首在水泊梁山起义的英雄好汉,人们流传着一种说法,“梁山一百零八将,七十二名出郓城”。由此可以看出,《水浒传》的故事与郓城有着不解之缘。
作为《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宋江,是今郓城县水堡集人。元人杂剧《坐楼》词中,就有“家住水堡在郓城,姓宋名江字公明”的话。宋江年轻时曾在郓城县衙当过押司,是一个管理犯人的小头目。他性情豪放,乐于助人,结交了许多江湖好汉,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威望。
另一位水浒首领晁盖,家信在郓城县晁庄。在晁氏家谱中,北宋末年也确有“晁盖”其人。因他造了皇帝的反,在续家谱时,把 字的草头去掉,写成“盍”,这叫做砍头入谱。据传晁盖为人忠厚,敢于为民地伸张正义,在群众中很有威望。晁庄东北20里有个东市村,村中有个教书先生名吴用,足智多谋,是晁盖的好朋友。他们联络李逵、阮氏三兄弟率众造反上了梁山,提出“杀富济贫、推翻大宋”的口号。《水浒传》中,在黄泥岗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引人入胜。黄泥岗就是现在郓城的黄堆集,至今村中还有一个在土岗,上有明朝石碑一通,碑文载:“宋徽宗崇宁间,环梁山800里皆水也,堆北距梁山60里许,为水浒南岸,世称黄泥岗,即此地是也。”
从《水浒传》故事的渊源来说,早在《水浒传》成书之前,郓城一带就流传着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杀富济贫、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英雄事迹。《水浒传》中的故事就是取材于郓城一带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水浒传》及其书中的人名、地名,在郓城至今仍深深打着历史的烙印。
朱光临 最近观看新编电视剧《水浒传》,有感而想:《水浒传》真有其事,是否真有其人。宋江历史上是有的,那么被尊为大哥的铁天王晁盖真有其人吗?带着这个疑问,探索历史遗迹,叩击传说故事,破解疑雾谜团——请看历史文章《 》 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里所写的晁盖,在劫取生辰纲后上了梁山,林冲拼王伦后,他被推举为首领。自从他当上首领,梁山泊的革命事业,才蓬勃地发展起来。攻打曾头市时,晁盖被史文恭射了一药箭,回山后毒发身亡。晁盖死后,宋江才坐了第一把交椅。《水浒传》所写的晁盖,也可以见于其他作品中,但与《水浒传》中所写的大不一样。这个晁盖,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究竟哪个作品写得符合历史上的真实事迹呢?最早记载晁盖其人的是南宋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铁天王晁盖在宋江三十六人中排三十四位。他的赞词是:“毗沙天人,证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这四句赞词活画出一个天人般的铁铸大汉,但在三十六人中的地位却是很低的。这可能是接近历史上的晁盖的真实叙述。宋、元间作品《宣和遗事》中,记载了晁盖、吴加亮等八人智劫生辰纲的故事。说的是北京大名府留守梁师宝,差县尉马国安一行,送十万金银珠宝为蔡太师上寿。行至南洛县五花营田地里,撞上八个大汉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二、燕青等,为头的是郓城县石碣村的铁天王晁盖。八人用药酒麻倒马国安等,劫取生辰纲。事发后,官府追捕,郓城县押司宋江暗中向晁盖报信,八条好汉共同前往太行山梁山泊落草为“寇”。晁盖死后,吴加亮、李进义成为首领。宋江上山后,吴加亮等又推举宋江为梁山泊的首领。因为晁盖早死,所以排在三十六人中的最后一名。《宣和遗事》里的晁盖,虽然当过梁山泊的首领,但为时极短,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魏齐的时候,晁盖已不在其内了。《黑旋风双献功》、《同乐院燕青博鱼》等六种传世的水浒故事元杂剧,有五种叙说着晁盖事迹。说的是宋江杀了阎婆惜,迭配江州牢城去,因打梁山经过,遇着晁盖哥哥领喽啰下山,打死解差人,打开枷锁,救上山去,坐了第二把交椅。三大祝家庄时晁盖身亡,宋江才坐了第一把交椅。晁盖主持梁山泊的时间虽然比《水浒传》小说所写的短得多,但比《宣和遗事》所写却有长些。《水浒传》小说写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把八个好汉中减去秦明、燕青、增加了公孙胜、白胜、吴加亮、阮进、阮通改为吴用、阮小五、阮小七,地点由五花营移至黄泥冈,押运生辰纲的县尉改为提辖杨志,梁师宝改为蔡太师女婿梁世杰,晁盖的村庄由石碣村改为东溪村,造反的去向也有太行山梁山泊改为山东梁山泊。《水浒传》把晁盖排在天罡地煞一百单八将之外。罗贯中、施耐庵写的这个故事,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把杨志押送生辰纲和晁盖等智取生辰纲的矛盾,杨志与老都管及众军卒的矛盾,几条线有机地结合,交叉发展,使故事情节更生动,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成了《水浒传》中脍炙人口的精彩篇章之一。民间故事中的晁盖,却又有不同的情节。鲁西南民间传说晁盖、吴用等原在棘梁山占山为王。棘梁山又名司里山,位于梁山北约五十里。因为东平府派大军进剿,晁盖等乘机转移阵地,与梁山泊宋江的队伍合并一处起义大军。晁盖的义军转移后,官军一把大火,烧毁了起义军的聚义厅和粮仓。至今棘梁山东南角粮仓旧址。仍可扒出烧焦的粮粒。粮仓北面的聚义厅旧址,尚有一块巨石,巨石之上有几个石窝,是当年起义军插大旗的旗杆座。棘梁山北四十里处的石庙村,相传为当年的石碣村。郓城县的群众,都说历史上确实真有晁盖其人。清代初,梁山泊所在地的寿张知县曹玉珂写的《过梁山记》中说:“晁、宋皆有后于郓(城)。”至今山东郓城县西北晁庄村的晁姓人,自称是晁盖后裔,说郓城县的黄堆集就是当年的黄泥冈,郓城县白垓村就是白胜的家乡,白胜井至今尚存。黄堆集酒厂酿造的白胜酒,就是用传说中的白胜酿酒的古井水酿造而成的。晁庄属丁里长乡,有一百零三户人家,全是晁姓。《晁氏宗谱》记载的九世祖晁盍,他们说就是晁盖。因其造反,砍头入谱,即把旧时的繁体字“蓋 ”字去“艹”头,就成为“盍”字。《晁氏宗谱》还记载五世祖晁补之(《宋史》有传)为元丰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国史编修等职,系郓城县晁姓的始祖。按晁补之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死于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晁盍的兄弟晁彰,是金贞佑年间澹州都统,遭谗被害。晁彰子晁望死于大德三年(1299年),年八十三岁。那么他是生于公元一二一七年。晁盍所生活的年代,距北宋宣和年间已九十多年。这个晁盍不可能是与宋江同时代的人。《晁氏宗谱》有乾隆四十年、光绪二十四年和民国二十三年三种版本,关于晁盍的记载是相同的。 话本、杂剧、小说、民间传说中的晁盖各不相同。《宣和遗事》是话本记事,据余嘉锡考证是真假相半,至于杂剧、小说、民间传说愈演愈生动,离真人真事的距离也就愈远矣。究竟历史上是否真有晁盖其人,历史上的晁盖真实情况怎样,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本文来自作者[巨子燊]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445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巨子燊”!
希望本篇文章《晁盖外号是?》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托塔天王----晁盖水 浒 传 简 介一部《水浒传》,在鲁西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水浒文化现象。所谓水浒文化,是一种热血与烈酒搅拌的文化,水浒好汉们以天之子、地之子的身份进行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