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
茅舍庭院由于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自栽种的。
庭院外一条小河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两座山峰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
赏析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两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其次运用映衬和拟人手法。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创造的美,那么环境的美是天然施设的美。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造与天然美结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因而成了传诵的名句。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公元1079年—公元1082年)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本首诗是其中一首。
茅檐长扫净无苔是什么意思?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如下:
茅草房的屋顶,经常梳理更换,洁净如新,没有一丝青苔,庭院里亲手栽种的花草树木,成行成畦,院子外面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将绿油油的土地紧紧环绕,两座青山好象推开的大门,送来了清凉的风和清秀的景色。
院外的桑树枝叶稀疏,但楝花十分繁盛。微风轻拂,送来楝花的余香,越过墙头直达心间。**的小鸟轻轻地几声啼叫,惊醒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诗意如下:
诗的前两句写到湖阴先生家里的庭院,茅草的屋顶经常更换茅草,鲜亮如新,没有结块成苔,院子里也干净整洁,亲手种植的花木赏心悦目。
后两句诗人将视线转向院外,写出了庭院所处的大环境。有山、有水、有田地,“护”和“送”两个字将景物描写得亲切自然,好像世外桃源活脱脱地就在眼前。
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惯,诗兴大发,提笔就来,本诗就是作者在借眼前的景物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一位隐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里好友。诗歌本身是写的湖阴先生的居所,但表达的是诗人闲适的心情。
诗人借景也传达了对主人的夸赞之意,“长扫”、“自栽”、都是说主人勤劳朴实,热爱生活。“水护田”“山送青”山水都如此有情,更是表明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人工创造的庭院之美和天造地设的天然之美巧妙结合,把主人对自然环境的爱和自然环境对主人的爱融为一体,成为了千古名句。这样清新舒雅的生活,也成为我们心之所向。
“茅檐长扫静无苔”是什么意思?
描写的画面是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出自:《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文学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
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茅檐长扫净无苔是什么意思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出自《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对照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第一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园亦因此得名。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在王安石诗集中,作者所写有关杨德逢的诗,至今尚保存在十首以上。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是茅草屋檐长时间清扫保持干净,没有生长苔藓。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整句诗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茅檐长扫净无苔”是这首诗的第三句。这句诗描绘了登上高楼的景象,通过描述茅檐长久清洁的情景,表达了对高楼的向往和追求。意味着在登高远眺时,视野更加开阔,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感受更广阔的世界。这句诗寓意着人们应不断追求进步,超越现有的境界,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本文来自作者[从波]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501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从波”!
希望本篇文章《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全诗的意思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书湖阴先生壁其一》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译文:茅舍庭院由于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自栽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