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意思是: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原文如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白话译文: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歌。”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扩展资料:
告诉我们不要随波逐流,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百度百科-穿井得一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全文翻译
“求闻之若此”中的“之”, 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语出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慎行览?察传?穿井得人》,全句是:“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像这样听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
“取消句子独立性”,就是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
通常来说一个主谓短语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时候,当“之”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时候,之的用法即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臣之壮也 若为“臣壮”则是我年轻力壮,是主谓结构,可独立成句;但文中“臣之壮也”,为我壮年的时候,此时它只是作为一句话中的状语出现,不能独立成句了。
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到外面打水洗涤.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丁家的人.丁家的人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注释
1: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览·察传》. 2:溉汲——打水洗涤.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3:及——到了……的时候. 4: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5: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7:使——劳动力. 8:吾——我家. 9:于——向;在 10:对——回答 11:不若:不如.
启示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以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本文来自作者[鲜佳佳]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55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鲜佳佳”!
希望本篇文章《求闻之若此》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这句话的意思是: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原文如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