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你看江南的草,“浅草才能没马蹄”。
仲夏,你看江南的雨,“黄梅时节家家雨”。
晚秋,你看江南的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隆冬,你看江南的云,“白云千载空悠悠”。
可以仿写
我看愚公移山 文 / 枫色四叶草 2008-2-15 12:19:06
如果说孔子是智者,彭祖是老者,那么愚公在我眼中就只能称得上是愚者了。
古人看愚公,看到的是他们臆想中赋予愚公的所谓理想和抱负。在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礼教下,人们缺乏反抗专制的信念和追求理想生活的能力,所以他们把他们的渴望寄托在愚公移山上,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意志。可是为什么他们宁愿把自己的自由和未来都押在一个不可能为他们“服务”的人身上,而不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解决呢?难道这就所谓的“羊性的奴隶”吗,连反抗都已经忘记了?愚公移山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让他们看到了一丝希望之光。他们把它当作一根救命稻草,牢牢的抓住。他们以为他们开始觉醒了,以为他们开始反抗了。可是羊就是羊,永远都不可能变成狼。愚公认为,子子孙孙坚持不懈地移山,终有一天会移平。会的,绝对会成功的。到那时候,一眼望去,视眼开阔,心胸坦荡。
当所有的人陶醉在对愚公精神赞美的时候,我本不应该打破这种和谐宁静的氛围。但是,我不能仅仅因为担心破坏这所谓的和谐氛围而犹豫。是的,我不能退缩,我应该昂起头,挺直腰,站出来说不。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不要以为这是善良和民主。你看见了吗?这专制意识的萌芽已经开始在成长了。愚公其实是在利用子孙来为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罢了。如果他不专制地让子孙世代一直移山,那么谁能说愚公家族不会出现一个丞相,一个商人,一个外交大使呢?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的权力,而父母只是一个辅导者而不是决策者。“河曲智叟亡以应”不是对愚公的认同而是一种不屑。
在羊性的奴隶们看来,山是阻碍,是屏障。但是在狼性的猎人看来,山是资源,是宝藏。移平这座山还不如举家搬迁那么简单方便。在现在这个资源短缺的时代,如果可以保存下一座山那将意味着什么?可是,我们依旧如愚公一般,破坏着和谐的自然,自以为战胜了自然,其实却不曾发现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已经展开了。
醒来吧,一直在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
我看“愚公移山” 文 / starainbow
愚公移山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这则故事讲述了古代一个名叫愚公的老头儿,为了出行方便,下定决心搬走家门前的两座大山。于是,他发动全家一土一石地挖,日日夜夜不停地工作。他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天会把山铲平的。愚公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被后人传为佳话。在我看来,愚公移山的精神固然可敬,但其做法万万不可取。
所谓“凡事必须量力而行”。愚公明知山大人小,凭自己一生的精力也无法铲走它的一角,即使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得历经几十代甚至几百代人才能把山铲平。到那时,历史已变迁,人类已进步。我想,愚公的子孙后代们不会满足于整日挖土运石的“祖辈大业”吧!难道他们就不用顾及新的生活,不用适应新的历史潮流,而一味地从事着明知一生都完不成的劳作吗?或许,当山被铲平的那一天,发达的交通早已通入大山,穿过愚公的家门口了。只可惜山没有被移走,几十代人的心血汗水倒是白费了。
我不禁觉得愚公真有点“名副其实”。即使当初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家的出路,给他们的出行带来许多不便,愚公也可以另辟山路,或者到山的另一头安个家,岂不省了力又获了益,何乐而不为?他却非要以“移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还要浪费多少年轻的生命,真是可悲!
做任何事情不能光凭蛮干,还得依靠智慧的力量。是的,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它。才能创造出生活的财富。我想,在我们干劲十足,充满坚定的决心之时,也必须开动我们的脑筋,使每一份耕耘都能换来收获。
我看“愚公移山” (2008-10-17 20:05:31)转载标签: 杂谈
似乎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张一口,闭一口“愚公移山”。这个词的主角--愚公,就在词的使用率中人气大增。家长教育孩子,或是意志消沉,一蹶不振之人所谓的自我调适与解脱。这些说来似乎很空洞,但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要有顽强、坚持不懈的精神。话虽如此,可跃然纸上的愚公形象其实早已被现代的时流以及生活常识抹下最狠的一笔:愚公甚愚。
从情理上来讲,愚公年迈已衰,本事安享晚年,图个安康之时,可却突发奇想:移走太行王屋二山。这对于一个老态龙钟、老天拔地的就是高龄的老头子以及他那几个年龄悬殊的儿孙和帮手简直是痴人说梦。况且智叟也不曾讥讽与揶揄过。在旁人看来,要移走两座山是遥不可及的。虽说愚公语意惊人,道出子孙无穷尽,山不增高,何苦而不平的道理,可他言谈中的逻辑并不令人看好。他并没想过,随时世变迁,他的子孙或许会早已远居他乡,不会做那累人且徒劳废神的工作,说不定在哪任官享乐呢!那两座山会随地势的起伏而增高,会被人们遗忘,还说不定人们会走出大山,开始一段新生活。愚公移山永远只是一个传说,一个虚构的符号。我们不可否认愚公的老骥伏枥,也不可否认他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积极的一面值得我们参照学习。在学习,在工作中都要具备他那挖山不止,锲而不舍的精神。俗话说“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正是有了愚公这样的精神做铺陈,我们才懂得奋斗与追求。然而愚公移山之弊远胜于此。
古往今来无例外,人们都很讲究形式上的爱护环境。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就主张不要过分伐木,保护环境,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愚公欲平山开道就与孟子思想相违背了。那时候,人们“靠山吃山”,饮山间甘露,食土中瓜果,闻飞鸟滴啼,赏鸳鸯戏水。这本是一首多么和谐的人山交响曲。可愚公为了避免山路之迂,便决定移山。移走山间的自然景致,移走生命的所需,移走伶俐的动物们……这样梦一般绮丽的岁月在日积月累中破碎,消逝。愚公移山只是个人之念,他并未涉及到乡邻的感受。他这样的一意孤行,即使搬走了两座大山后,大家吃什么?饮什么?也许到那时候,由于挖山时之甚长,人们与外界断绝了往来,成为第二个“世外桃源”。愚公移山勇气可嘉,可是他的做法不仅破坏了环境又得不偿失。难道他就从来没想过他的子子孙孙会就因为他的一句遗嘱便世世代代,将多少无辜的年华与青春埋没在一次一次的挖掘与汗水之中?难道他就从未想过因为铲平了两座山,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从异处另寻生路?难道他就一点也想不到,堆积在渤海的山石会引起渤海水位升高,海水泛滥?那时,会有多少无辜的生命死于非命?早料到如此,何不以搬家为妙?
愚公移山,让我看出古人希冀改变自然的美好愿望 ,这种思想感天动地,流芳百世。但愚公持蠡测海,目光短浅,只知思前不知善后,这种不负责任,为一己之利而害于万家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本文来自作者[白夜倾城]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597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白夜倾城”!
希望本篇文章《我看仿写》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早春,你看江南的草,“浅草才能没马蹄”。仲夏,你看江南的雨,“黄梅时节家家雨”。晚秋,你看江南的水,“为有源头活水来”。隆冬,你看江南的云,“白云千载空悠悠”。可以仿写我看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