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议,对仗工整,无错。
出自清·昭梿《啸亭杂录·钱南园》:“佞者既明目共视,难以挟私,贤者亦集思广议,以济其事。”
集思广益,对仗不工,改自古句,有误。
出处一:《三国志·董和传》:“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出处二: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益,《说文》『饶也』。饶,《说文》『饱也。』
益,《康熙字典》『《集韵》饶也,加也。《广韵》增也,进也。《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益,《辞海》『1. 动词涨、漫出。为「溢」之本字。』
益,《辞海》『4名词好处。』, 此含义,引申而来。延年益寿=延年增寿。增A,自然对A有好处。
以此“广忠益也。”=“广泛令忠义发扬。”,此处“益”依然是“增加”。
以此,集思广益,谬用也。
另解:
集众思广,忠益也。如此断句,才是正解。直译:人多思路广,利于忠义发扬。(偏听则暗,利于奸者)。清·昭梿所言正是解释此言。
“集众思广”自对,本应成语。
出句:有目共睹,奸佞难挟私。
对句:集思广议,贤达易成事。
集思广议的意思
这个词语是总结出来的,没有下一句。
集思广益
翻译: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释意: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扩展资料
典故
公元223年,蜀主刘备去世,临死前他把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为了履行对先主的承诺,诸葛亮殚精竭虑,全心全意地辅佐后主刘禅,事必躬亲,任劳任怨。
当时,丞相府里有一个办理文书事务的主簿名叫杨颙,他看到诸葛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觉得这样太辛苦了,于是想劝他改变一下工作方法。
杨颙对诸葛亮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级之间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不需要一切事情都亲自过问处理。”
随后,杨颙列举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例子,来劝导诸葛亮改变工作方法,不要管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有所分工,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着重抓国家军政大事。
诸葛亮对杨颙的劝告和关心非常感激,但他总觉得不能有负先主的嘱托,感觉重任在身,许多事情不亲自处理不放心。后来杨颙病死,诸葛亮非常难过,痛哭了好几天。
为了鼓励下属参与政事,诸葛亮写下了《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这篇文告,鼓励大家主动发表政见。
他在文告中写道:“丞相府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让我知道有些事情怎么处理效果会更好。”
集思广议的意思:谓集中众人智能,广泛进行议论。
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钱南园》:“佞者既明目共视,难以挟私,贤者亦集思广议,以济其事。”
语法:集思广议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繁体:? 集思广议。
注音:? ㄐ一ˊ ㄙ ㄍㄨㄤˇ 一ˋ。
简拼:? JSGY。
结构:? 联合式成语。
年代:? 近代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近义词:群策群力、博采众长、通力合作、兼听则明、广开言路、截长补短、力学笃行、博采众议、广开贤路。
反义词:?一意孤行、孤注一掷、闭门造车、一手遮天、独断专行、一手包办、固执成见、孤行己见。
例句:
1、这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2、好吧,这次,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集思广益。
3、争强与好胜之心在思想的碰撞中可以激活智慧而集思广益,但也是偏见向真理低头的死敌。
4、集思广益话安全,全员参与促发展。
5、投资决策时,既要集思广益,又要独断专行。
6、为了提高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班干部们集思广益听取同学们的意见。
7、集思广益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8、现代社会已经不流行单人办事通常大家会集思广益,然后群策群力。
9、这种事必须集思广益,不能师心自用,否则失败的机率会很高。
10、老师出来一个难题给大家,希望大家集思广益,选出最佳的答案。
11、只有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才能办好这些事。
本文来自作者[欣然可爱吗]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777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欣然可爱吗”!
希望本篇文章《集思广议的四个字哪错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集思广议,对仗工整,无错。出自清·昭梿《啸亭杂录·钱南园》:“佞者既明目共视,难以挟私,贤者亦集思广议,以济其事。”集思广益,对仗不工,改自古句,有误。出处一:《三国志·董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