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考核点
绪论 一、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 二、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p20-21 绪论 三、一般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实践; 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 第一章 二、教学重点: 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 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章 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 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 第一章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 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 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 第一章 三、一般知识点: 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 第二章 二、教学重点: 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 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 p68、辩证关系p69); 第二章 2、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7 第二章 三、一般知识点: 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 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 第三章 一、基本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 第三章 二、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 第三章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 第三章 三、一般知识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 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 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 一、基本概念: 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 第四章 二、教学重点: 1、劳动价值论: 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 第四章 2、剩余价值论: 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3、相对过剩人口p164、工资p16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与经济危机p170 第四章 三、一般知识点: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 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 第五章 一、基本概念: 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经济全球化 第五章 二、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生产集中p182、资本集中p182、垄断(内涵p183、原因p18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成p187-p188、作用p189、垄断资本主义实质p193)、经济全球化表现p194-p195 第五章 三、一般知识点: 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p196和后果p19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政治经济新变化、原因p202-p203和实质p203-p20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2022年10月自学考试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各位考生准备的怎么样了呢?为了帮助各位考生在最后的时间更好的备考自考,我为大家整理了“2022年10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可供各位考生参考。
2022年10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的直接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3)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类
(1)唯物主义哲学经历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子论、元气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本原、机械运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万物本原)。
(2)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客观唯心主义:理在事先;“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4.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5.运动和物质
(1)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2)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6.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1)本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2)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7.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8.否定之否定规律
(1)我国对于传统文化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10.社会意识
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阶级性。
11.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制约着价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提高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超额剩余价值: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资本家的直接目的是追求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14.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单个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15.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价值,叫可变资本(v)。
16.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2)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17.垄断组织形式
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1)卡特尔,即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较稳定的垄断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
(2)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
(3)托拉斯,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
(4)康采恩,即由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
18.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
(2)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3)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2月发表《***宣言》,这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19.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20.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2)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3)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2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为共产主义社会。
本文来自作者[么亚楠]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jtg.com.cn/tg/887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么亚楠”!
希望本篇文章《马克思理论主要慨括》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 绪论 一、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 二、教学重点:...